(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19日,2022年粵港澳大灣區學術研討會在廣東省社會科學中心舉行,國內專家學者圍繞“共建人文灣區 打造世界級旅游目的地”展開研討,為粵港澳大灣區文旅發展與人文灣區建設建言獻策。
2月6日全面恢復“通關”以來,粵港澳大灣區居民旅游互訪的熱度不斷上升,推動港珠澳大橋珠海公路口岸出入境客流、車流持續高位運行。大灣區文旅產業融合發展迎來全新發展機遇。
廣東省社科院院長王廷惠認為,粵港澳大灣區應深化文旅融合,優化粵港澳大灣區產業結構、投資消費結構和區域發展結構,提高文化與旅游資源的利用效率和產業附加值,不斷提升粵港澳大灣區的全球產業競爭力。
灣區文旅發展,離不開核心城市的帶動作用。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中山大學旅游學院創院院長保繼剛表示,粵港澳大灣區旅游要充分發揮“3+2”,即廣州、深圳、珠海與香港、澳門核心城市功能。從廣東來說,港珠澳大橋已建成,深中通道在建,要建設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旅游目的地,應當將主要力量集中在廣深珠三地,與港澳資源深入融合、互補。要進一步優化對接網絡交通樞紐功能,重點是加強與港澳的“軟連接”,比如進一步提高口岸通關效率和申簽速度等。
“灣區的人文生活是什么?我覺得是城鄉煙火、中國潮流和國際風范。”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院長向勇說,粵港澳大灣區具備特有的嶺南水鄉的煙火氣,或者稱之為煙水氣。要提煉灣區文化基因,形成一種地方認同,進而賦能灣區生活美學,建立地方依戀,并打造灣區創意旅游,最終形成地方依賴。(記者/黃應來 通訊員/周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