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信息港

          環球快消息!瞭望|年輕人掀起博物館熱

          2023-05-14 10:09:23 來源:新華網

          來源:2023-05-13 瞭望 2023年第20期

          ◇博物館能夠為年輕人提供一個慢下來的機會,為年輕人提供一個接受知識、獲取靈感、放松身心的公共文化空間,讓他們更好地領略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度和厚度

          ◇年輕人愛上文物、愛逛博物館,最厚實的基礎是對中國傳統文化認同感的不斷升級和對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自豪與追捧


          (資料圖)

          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喻珮?徐鵬航

          觀眾在湖北省博物館展廳參觀(2023 年 4 月 18 日攝) 伍志尊攝 / 本刊

          從古代的皇家“私藏”,到1905年張謇創建中國第一座現代博物館“南通博物苑”,再到如今全國數千家博物館免費向公眾開放……文物所承載的歷史文化逐漸走出深閨高閣,貼近千家萬戶。

          數字博物館、文博紀錄片、文創產品、文物表情包……新技術、新形式讓原本嚴肅的文物變得活潑,讓歷史從書本走入百姓生活,在年輕人中間掀起一陣陣“文博熱”。

          “一個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校”。現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樂于走進博物館,“看展式社交”正成為當下年輕人喜愛的社交方式之一。相應地,博物館也不斷地更新自己的“語言”,用大眾更易于接受、理解的方式講述文物故事,讓“打卡”博物館逐漸成為青年群體的生活方式。

          年輕人成“博物館熱”主力軍

          在剛剛過去的“五一”假期,位于武漢東湖之濱的湖北省博物館人氣頗旺。年輕觀眾拿著“護照”和精挑細選的明信片,排著長隊有序等待“打卡”一個個特色文物的印章。“越王勾踐劍”特展吸引無數年輕人慕名而來一睹真容,展廳前排起的長龍一整天不斷。

          湖北省博物館統計數據顯示,5天假期累計入館觀眾11萬余人次,日均2萬人次以上。

          湖北省博物館的火熱現象并非個例。據國家文物局不完全統計,“五一”期間全國6000多家博物館共接待游客超5000萬人次,達歷史同期最高水平,一級館均達到游客接待上限。

          “博物館熱”持續升溫,年輕人成為了其中的主力軍。計算機專業的大三學生田興從湖南專程來到湖北省博參觀游覽一整天,他說,“每次到一個新的城市旅行,逛博物館都是我的首選。博物館為我提供了一個窺見古人生活和智慧的窗口。”

          除了“打卡”、逛展,利用博物館的公共文化資源進行調查研究也成為了一些專業型“選手”的選擇。“五一”前夕,湖北大學金融專業大二學生劉月琦和同學們一起穿上古典服裝,來到湖北省博物館。這支由計算機、新聞傳播等不同專業學生組成的調研小組正在以“湖北省博物館文創產品的市場分析”為題,展開深入調研。

          “我們雖然來自不同專業,但都對歷史、文化很感興趣,因此定下了這個調研題目。”劉月琦說。

          2007年底,湖北省博物館探索實行免費開放,此后10年間,年參觀人數從20萬人次增長到200萬人次,翻了10倍。2021年至今,30歲以下的年輕人參觀湖北省博物館的比例占到了參觀總人數的60%以上,其中18歲至24歲的觀眾占比39.96%,遠超其他年齡段的參觀者。

          博物館越來越受到年輕人的喜愛,這是全國各地文博機構、文化創意從業者的一致感受。在湖北省博物館館長張曉云看來,博物館能夠為年輕人提供一個慢下來的機會,為年輕人提供一個接受知識、獲取靈感、放松身心的公共文化空間,讓他們更好地領略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度和厚度。

          用現代創意呈現歷史文明

          拿起手鏟,小心翼翼地剝離土壤,再輕掃浮塵,一件珍貴的“文物”逐漸顯露。2020年,河南博物院推出的“考古盲盒”,把“盲盒”概念與考古發掘結合在一起,匠心獨具。

          在中國文物交流中心主任譚平看來,當代的中國年輕人富足、感性、探索、愛國……這些特征讓不少博物館開始探索把傳統展覽和流行要素結合起來,用現代創意呈現歷史文明。

          從故宮文創打造出“萌萌噠”雍正形象等多個“爆款”,到河南博物院、三星堆博物館等結合考古發現推出的盲盒,一系列新理念、新創意,讓博物館脫下了神秘的面紗,變得越發平易近人、生動可愛起來。

          “越來越多的展覽朝著趣味化、生活化、新穎化發展,配套的文創產品、親子研學、社教活動豐富多彩,創意無限、寓教于樂。”譚平說。

          與此同時,隨著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及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的廣泛應用,“智慧博物館”建設成為中國博物館發展的新趨勢,博物館變成了一個參與性、互動性更強的文化場所。

          “越來越多博物館在線上實現了永不閉幕。”湖北省博物館陳列部主任曾攀介紹,近年來,博物館展覽通過新媒體平臺走向“云端”,極大擺脫了實物展覽的時空限制,生動活潑的表達方式和更大的信息量,豐富了傳統的博物館語言。博物館展覽不再是展廳中簡單的文物介紹,而是采用新的媒介和手段從各個角度為觀眾闡釋文物背景和藝術價值。

          文化自信不斷提升

          《我在故宮修文物》將文物“修舊如舊”的匠心故事帶上熒屏;《國家寶藏》首次邀請文物工作者為國寶“代言”……近年來,多種形式的節目不斷開拓文博知識傳播的新渠道。

          頻頻“出圈”的文化創意類節目不僅為博物館和公眾構建了新的連接通道,也為傳統文化覓得傳承、傳播的全新路徑,更大地激發了公眾,尤其是年輕人對于歷史文化的興趣。

          譚平談到,當下,博物館在展覽策劃中呈現出最直觀的兩點變化。

          一是在內容生產上,以“實體文物”為主體過渡到以“文物及其背后的歷史文化內涵為主體”。博物館不再滿足于單純展示文物,更傾向于營造一個歷史文化語境去詮釋文物和文物背后的故事。這也使得展覽類型逐漸由“大型通史類展覽”向“中小型專題類展覽”轉變,文物選擇逐漸由“國寶類”高級別文物向內涵價值豐富的文物轉變。

          二是在語言建構上,從博物館向大眾“傳播文化”到博物館與大眾“共享文化”。在觀眾對于展覽的參與、反饋中,博物館面向大眾的“單向傳播”逐漸被博物館和大眾的“雙向影響”所替代。比如,“遇見敦煌·光影藝術展”“夢華舊物——宋人的生活”“福爾摩斯大型沉浸式主題展”等,通過感官刺激、生活化、藝術化結合,激發觀眾對于文物和傳統歷史文化的興趣,引導觀眾進一步探索相關知識體系,實現寓教于樂。

          “專業內容+創意策劃”牢牢抓住了年輕群體。年輕人愛上文物、愛逛博物館,最厚實的基礎是對中國傳統文化認同感的不斷升級和對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自豪與追捧,彰顯了年輕群體的文化自信。

          這也給了文博人更重的責任。2023年“5·18國際博物館日”將主題聚焦“博物館、可持續性與美好生活”。張曉云認為,“可持續性”即處理好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要求博物館樹立以“人”為中心的發展理念,關注人的成長,持續發揮博物館啟迪思維、激發靈感的積極作用,使之成為為人的終身發展提供服務的永久性機構。

          關鍵詞:

          熱門推薦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天天更新| 亚洲精品美女久久7777777| 国产精品观看在线亚洲人成网| 亚洲精品高清国产麻豆专区| 婷婷亚洲久悠悠色悠在线播放| 国产成A人亚洲精V品无码| 亚洲精品制服丝袜四区| 亚洲午夜久久久久妓女影院| 永久亚洲成a人片777777| 亚洲综合另类小说色区| 亚洲熟妇无码乱子AV电影| 亚洲精品成人网站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综合色| 亚洲AV无码不卡在线播放| 亚洲日本一区二区| 亚洲网址在线观看|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 亚洲香蕉久久一区二区| 亚洲欧美aⅴ在线资源| 亚洲a∨国产av综合av下载| 偷自拍亚洲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男人第一无码aⅴ网站| 在线观看亚洲精品福利片| 精品国产_亚洲人成在线高清| 久久精品夜色国产亚洲av| 久久亚洲成a人片| 亚洲美女人黄网成人女| 亚洲av午夜精品无码专区| 亚洲男同gay片| 亚洲高清国产拍精品青青草原| 亚洲伊人成无码综合网| 亚洲精品无码Av人在线观看国产| 亚洲av色福利天堂| 亚洲天堂电影在线观看|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网站| 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国产电影| 亚洲日本韩国在线|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富二代 | 国产精品无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Ⅴ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久久久久国产成人精品亚洲午夜 |